来源:X-MOL可持续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不断增长的需求对开发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提出了高度要求。研究了 Nd 10.23 Pr Fe 68.32 Co 13.08 B 5.81 (A0 合金)、Nd 10.18 Pr 2.55 2.56 Fe 67.98 Co 13.01 B 5.78 Nb 0.50 (A-Nb0.5 合金)和 Nd 10.18 Pr 2.55 Fe 67.98 Co 13.01 B 5.78 Ga 0.50 (A-Ga0.5 合金)的磁性能和显微组织。我们采用晶粒细化和调谐晶间相(IP)的策略,通过掺杂高熔点元素(HMPE)Nb 和低熔点元素(LMPE)Ga 来改善磁性能。A0 合金中 Nd 2 (Fe,Co) 14 B(2:14:1)的平均晶粒尺寸为 52 ± 2 nm,通过 Nb/Ga 的添加有效减小到 40 ± 3 和 32 ± 3 nm。原子探针断层扫描 (APT) 用于说明 IP 对磁性能的影响。在 A0 合金中观察到铁磁性和非铁磁性 IP,而在 A-Nb0.5 和 A-Ga0.5 合金中仅显示铁磁 IP。此外,通过添加 Nb/Ga,铁磁性 IP 处的 (Fe + Co) 浓度增加。晶粒细化和调谐晶间相的协同作用导致剩磁(B r )和最大能积((BH) max 的改善。与 A0 合金相比,A-Nb0.5 合金的 B...
发布时间:
2025
-
08
-
21
浏览次数:65
来源:X-MOLSm2Co17 型永磁体有望通过掺杂重稀土元素 (RE) α具有低剩磁温度系数,并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提供稳定的磁场。然而,大多数类型的 HRE 的掺杂会导致细胞结构不稳定,从而限制了温度系数在 300 °C 以上的高温下的进一步调节。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标称成分为 Sm1−xGdx(CobalFe0.2Cu0.08Zr0.025)7.2 (x = 0、0.4、0.6 和 0.8) 的 Gd 掺杂 Sm2Co17 型磁体,并研究了磁性能、相结构和微观结构随 Gd 掺杂量的变化。由于 Gd 掺杂磁体的结构稳定性,当 x = 0.6 时,在 20 至 300 °C 之间实现了 -0.01 %/°C 的出色α,可接受的最大磁能积 (BH)max 高于 16 MGOe,并最终获得了 -0.04-0.01 %/°C 的宽范围内的剩磁温度系数。进一步的 TEM 结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证实,Gd 掺杂磁体的结构稳定性主要归因于 2:17R 和 1:5H 相的取代能量差异较小,因此 Gd 趋于均匀分布在磁体中。此外,通过分子场理论获得 Br–T 曲线,以验证 Gd 元素对 Br 的温度补偿效应。这项工作有利于开发高性能和热稳定的磁体。
发布时间:
2025
-
08
-
21
浏览次数:18
来源:X-MOLX射线成像在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动态X射线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实时可视化与空间分辨分析,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度。然而,同时兼具高X射线激发发光(XEL)亮度、优异的发光稳定性、高均匀性与出色柔性共形贴附性能的闪烁体薄膜依然极为稀缺,成为实现高质量动态X射线成像(尤其针对非平面目标)亟待突破的瓶颈。为此,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与刘湘梅教授团队通过配体调控协同聚合物微胶束限域策略,成功研制出高亮度、低光散射及可溶液打印的铜碘簇柔性闪烁体膜,并实现了柔性高分辨动态X射线成像及三维重构的重大突破。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高量子效率(92.4%)的Cu4I4簇基微晶闪烁体。通过引入刚性配体有效抑制非辐射跃迁,并利用PVP微胶束限域微晶生长,显著提升了结晶质量与稳定性。所得微晶材料结构中高Z元素组成也增强了X射线吸收效率,在X射线激发下的稳态发光光产额相当于传统无机闪烁体BGO的4倍,兼具高热稳定性、抗潮解性能及快速响应特性(~9 μs),克服了钙钛矿类材料易降解、稀土配合物响应缓慢等关键问题,为高性能柔性闪烁体的构建提供了新路径。基于这一高性能微晶材料,该团队进一步发展出适用于柔性薄膜制备的微电子打印刮涂法,实现闪烁体膜的低光散射、高亮度与柔韧性的协同优化。以聚乙烯醇(PVA)或PDMS为基底,精准调控墨水浓度与闪烁体...
发布时间:
2025
-
08
-
20
浏览次数:36
来源:X-MOL发光纳米温度计,特别是工作波长在 NIR-IIb 区域(1500–1700 nm)的纳米温度计,可以提供低创、高分辨率的深层组织温度成像,在早期疾病诊断和及时治疗干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设计一种在生理温度范围内具有高热灵敏度的 NIR-IIb 发光纳米温度计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铒亚晶格介导的能量循环(SMER)策略来调控纳米颗粒微环境,显著提高了近红外-IIb 发射的热灵敏度。详细来说,掺杂能量捕获中心来调节内部晶格环境,通过交叉弛豫赋予 NIR-IIb 发光温度响应性。此外,通过结合外部介质环境调制,环境猝灭辅助降移(EQAD)过程抑制了 Er3+离子之间的能量迁移(EM),从而促进了 Er3+和 Tm3+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在生理温度范围内,相对热灵敏度(Sr)可达 3%°C−1(10°C),是传统低掺铒结构的≈3 倍,是目前用于 NIR-IIb 区域体内温度成像的发光纳米温度计的最高值。这项研究深入了解了铒亚晶格结构内的下移温度响应机制,为推进深层组织精确温度成像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发布时间:
2025
-
08
-
20
浏览次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