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碲掺杂Cs2SnCl6纳米晶七光子上转换和三光子自发辐射放大

日期: 2025-05-24
浏览次数: 5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具有空间限域效应、深组织穿透能力和高成像分辨率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材料的多光子吸收截面随着非线性阶数的增加而急剧减小,且在高功率密度激光激发下结构不稳定,实现高阶(n > 5)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及自发辐射放大仍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郑伟研究员团队和福州大学于岩/李凌云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Te4+掺杂Cs2SnCl6多光子吸收上转换纳米晶。该纳米晶在385 nm紫外光激发下呈现明亮的宽带黄光发射,来源于Te4+的3P1 → 1S0电子跃迁,其荧光量子产率达到51.3%,而且还表现出优异的结构和光化学稳定性。利用5s2金属Te4+的1S0 → 3P1吸收允许跃迁,该纳米晶在800−2600 nm近红外波段展现出良好的非线性光学响应,可实现阶数高达七光子的上转换发光与三光子自发辐射放大(ASE)。

团队基于自行研制的纳米光子学测试系统,采用800−2600 nm飞秒脉冲激光激发Cs2SnCl6: Te4+纳米晶,观测到与385 nm紫外光激发一致的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表明其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发光来源于Te4+的发射。不同波长激发下的功率依赖关系测试表明其中2−7光子吸收的上转换过程。团队还通过荧光参比法测试了Cs2SnCl6: Te4+纳米晶的多光子吸收截面,其中6光子和7光子吸收截面分别达到5.974 × 10−167 cm12 s5 photon−5和2.320 × 10−196 cm14 s6 photon−6,优于铅卤钙钛矿纳米晶、CdSe/CdS量子点、荧光染料等传统的多光子吸收材料。

进一步地,团队通过显微镜聚焦激光束来提升激发功率密度(图3A),实现了粒子数反转,首次观测到Cs2SnCl6: Te4+纳米晶的多光子吸收自发辐射放大现象。在800 nm飞秒激光激发下,当功率密度超过2.4 μJ cm-2时,双光子上转换发射强度急剧增大,半峰宽从108 nm显著缩窄至6.7 nm,表现出双光子吸收自发辐射放大(图3B-D)。同样地,在1300 nm飞秒激光激发下,也表现出优异的三光子吸收自发辐射放大,激发阈值低至0.22 μJ cm-2(图3E-F),比此前文献报道的ASE材料激发阈值降低了1−4个数量级。这些结果表明Cs2SnCl6: Te4+纳米晶有望作为新型高效的多光子吸收发光材料在微型上转换激光、多光子生物成像等前沿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5 - 24
    点击次数: 7
    来源:ACS Publications金属环是碳环化合物的衍生物,其中金属原子取代至少一个碳中心,一直是有机合成的动力源。虽然主族、过渡和锕系元素金属的金属环已被广泛研究,但那些包含稀土 (RE) 元素(Sc、Y 和镧系元素)的金属环仍然难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合成挑战。然而,这些元素的正电特性和由此产生的 RE-C 键极化,以及金属环内固有的协同效应,赋予了 RE 金属环具有独特的特性和丰富但基本上...
  • 2025 - 05 - 24
    点击次数: 5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具有空间限域效应、深组织穿透能力和高成像分辨率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材料的多光子吸收截面随着非线性阶数的增加而急剧减小,且在高功率密度激光激发下结构不稳定,实现高阶(n 5)多光子吸收上转换及自发辐射放大仍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学元/郑伟研究员团队和福州大学于岩...
  • 2025 - 05 - 22
    点击次数: 148
    来源:ScienceDirect在已报道的过渡金属活化剂中,锰基氧化物已被证实是HCO的理想候选者,因为它们具有可变的金属价、可调谐的金属3D轨道电子构型、可承受的成本和高可重用性。锰基催化剂介导的界面电子转移是分解 O3分子的主要作用力转化为活性氧 (ROS)。然而,由于 Mn 的电子自循环能力有限,Mn n+/锰n+1基催化剂的氧化还原位点和体催化位点的低金属原子利用率实际应用仍然存在困境 。...
  • 2025 - 05 - 22
    点击次数: 127
    来源:Wiley OnlineLibrary 直接利用来自大气或工业排放的低压二氧化碳,无需耗能的冷凝过程,为二氧化碳转化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光催化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兼具缓解气候变化和推进循环碳经济的双重效益。然而,大多数关于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都集中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纯二氧化碳的转化上,只有少数研究涉及通常存在于大气或工业排放中的低浓度二...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