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X-MOL
X射线成像在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动态X射线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实时可视化与空间分辨分析,显著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度。然而,同时兼具高X射线激发发光(XEL)亮度、优异的发光稳定性、高均匀性与出色柔性共形贴附性能的闪烁体薄膜依然极为稀缺,成为实现高质量动态X射线成像(尤其针对非平面目标)亟待突破的瓶颈。为此,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与刘湘梅教授团队通过配体调控协同聚合物微胶束限域策略,成功研制出高亮度、低光散射及可溶液打印的铜碘簇柔性闪烁体膜,并实现了柔性高分辨动态X射线成像及三维重构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高量子效率(92.4%)的Cu4I4簇基微晶闪烁体。通过引入刚性配体有效抑制非辐射跃迁,并利用PVP微胶束限域微晶生长,显著提升了结晶质量与稳定性。所得微晶材料结构中高Z元素组成也增强了X射线吸收效率,在X射线激发下的稳态发光光产额相当于传统无机闪烁体BGO的4倍,兼具高热稳定性、抗潮解性能及快速响应特性(~9 μs),克服了钙钛矿类材料易降解、稀土配合物响应缓慢等关键问题,为高性能柔性闪烁体的构建提供了新路径。
基于这一高性能微晶材料,该团队进一步发展出适用于柔性薄膜制备的微电子打印刮涂法,实现闪烁体膜的低光散射、高亮度与柔韧性的协同优化。以聚乙烯醇(PVA)或PDMS为基底,精准调控墨水浓度与闪烁体负载,实现了高亮度、高均匀性、低散射以及高弯折稳定性。所制薄膜在对U盘内部线路、耳机、400目铜网、小鱼干等复杂结构样品的X射线成像中表现优异,图像清晰锐利,空间分辨率超过20 lp mm-1,远超传统刚性闪烁体的成像能力。
得益于其高亮度与短寿命特性,研究团队成功在黑色PET基板和弯曲金属徽标上开展了概念验证实验,实现了对曲面物体的高保真动态X射线成像。此外,该团队还进一步实现了对日光灯启动器内部结构的高分辨三维重构成像,清晰区分了玻璃、电容器、金属片等部件的空间位置及材质差异,展示出优异的密度分辨能力,有效突破二维成像的结构信息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