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5日下午,由上海市催化新材料产业联盟主办、上海市稀土协会承办的“创新领航——上海催化新材料成果发布会”,在第25届中国工博会新材料展现场盛大召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材料处李志华博士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催化联盟秘书长郭杨龙主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业观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四项催化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的发布,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领导致辞:聚焦“四个面向”,彰显上海创新实力
李志华博士在致辞中指出,催化新材料作为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能源转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引擎”,其技术突破直接影响产业绿色升级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上海作为我国催化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高地,始终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本次发布会集中展示了上海催化领域的顶尖成果:两项成果荣获2025年度上海市科技奖,体现产业化水平;两项由今年获得杰青的教授团队领衔完成,彰显基础研究前沿高度。李志华强调,希望通过本次发布会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让“上海智造”的催化新材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品发布:四项硬核成果引领行业变革
发布会上,四家单位分别发布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与产品,涵盖芳烃转化、绿色合成、资源回收、智能设计等关键领域,展现了上海在催化材料领域“顶天立地”的创新特色。
1. 高效芳烃烷基转移催化剂:破解“减油增化”难题
发布单位: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核心亮点:针对国内苯和对二甲苯年需求量超6000万吨的市场现状,该技术通过甲苯、重芳烃分子间的甲基转移反应,实现劣质芳烃资源高效转化。其TD甲苯歧化催化剂可处理含硫、氮杂质的粗甲苯,单程转化率≥49%,产品纯度达99.98%;HAP重芳烃轻质化技术单程转化率超70%,可生产高纯度二甲苯及乙烯裂解料,单套装置最大规模达350万吨/年。该系列技术已获国内外专利60余件,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助力我国芳烃产业向“低成本、高效化、绿色化”迈进。

2. 大孔径钛硅分子筛:酮肟绿色生产技术国际首创
发布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吉瑞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核心亮点:研发团队原创开发的Ti-MWW和Ti-MOR大孔径分子筛催化剂,突破传统TS-1分子筛扩散限制,实现酮、氨和双氧水一步肟化反应,转化率与选择性均达99.9%。该技术已应用于10套己内酰胺及5套丁酮肟生产装置,年产能近300万吨。其中,水相环己酮肟化技术使生产效率提升2倍,吨产品能耗降低76%,设备投资减少41%,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引领全球酮肟生产工艺变革。

3. 光催化贵金属回收:解决固废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
发布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核心亮点:该技术利用特定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生成强氧化性活性物种,实现贵金属的绿色溶解与高效回收。相比传统高温熔炼、强酸浸出工艺,其反应温度仅20-60℃,贵金属回收率超99%,且无有毒气体排放,废液污染物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技术已通过PCT专利布局,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固废、废催化剂、冶金尾矿等领域,为“城市矿山”资源化利用提供环保方案。

4. 多相催化材料智能设计:从量子力学到人工智能的突破
发布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
核心亮点:该研究融合量子力学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多相催化材料设计新范式。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加速催化剂筛选,结合微观反应机制解析,实现高性能催化材料的精准开发。该成果为催化材料研发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的技术革新。

本次催化新材料成果发布会:共筑催化产业创新生态
不仅是上海催化新材料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搭建了“创新、共享、合作”的多元化对接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业观众现场观摩,并在互动环节围绕技术细节和应用前景展开深入探讨。发布会后,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技术落地、市场应用等议题进一步交流,部分单位达成合作意向。郭杨龙秘书长表示,联盟将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优势互补与市场互联,让更多“上海声音”和“催化品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随着四项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我国催化产业在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智能化设计等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全球催化技术创新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