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江西理工大学以科技创新赋能有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2-05-13
浏览次数: 28

来源:江西日报


与赣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推进稀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与宜丰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共建江理(宜丰)锂电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为宜丰县“1+2+N”绿色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与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吉利科技集团在赣州打造千亿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与鹰潭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先进铜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打造面向铜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基地;

2022年至今,来自江西理工大学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消息接二连三,无不诠释着学校切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足音。

在江西理工大学主要领导看来,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清晰的发展思路,那便是:立足稀土、钨、铜、锂等特色优势资源,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双碳”等新兴产业,发挥矿业、冶金、材料等特色学科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科技需求,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新的科技增长点,进而形成对区域最具贡献的特色品牌。

种好聚才梧桐树

夯实平台基石

一流的平台,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方能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江西理工大学,通过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研发平台,进而实现更好地引智聚才,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近年来,学校牵头组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组建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总局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等重大科研平台,筑牢了核心技术攻关大平台。”该校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平台有了,人才进来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逐步显现。“围绕稀土产业发展开展了3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获批国家、省级科技项目50余项,获国际专利2项、国家专利15项;‘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红轨’示范线工程’‘稀土储氢材料制备’等8项成果推进转移转化,其中5项成果正在赣州产业化落地。”这是该校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立一年多来交出的成绩单。

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及知名高校联合筹建了“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有序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清洁低碳高效氢电互补变革性能源转化利用创新技术国家能源研发中心”,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重大平台建设带来的裂变效应,还体现在科研项目、获奖质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43项提高到2021年的60项,其中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2021年获批面上基金11项,获批数量位居省内高校第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连续三年获批率保持在20%以上,高于全国立项率14%的平均水平,在省内工科院校中立项率排名第一。近3年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2020年有14项成果获省级奖励。

聚焦国家战略

承担重大任务

衡量一所高校的贡献,除培养人才外,能否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点,在江西理工大学尤为明显。“学校依托学科与区域优势,围绕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选、分离冶炼、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开发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校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江西理工大学,科研“大咖”的事迹广为传播。邱廷省教授等牵头承担“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控制及生态功能恢复技术”“离子型稀土产业聚集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聂华平教授等牵头承担“超高纯稀土氧化物分离提纯研究”“铜再生灰多组分可控相变——梯级分离提取技术与示范”“锑精炼砷碱渣锑、砷、碱梯级分离回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典型冶炼残渣高效回收与处置关键技术与示范”“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体结构、溶液渗流机制和高效流场调控技术”等“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罗仙平教授牵头承担“‘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低品位锂云母矿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江西省重大专项。

从稀土产业到铜产业,再到“双碳”产业,江西理工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使命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正是通过这一项项重大的科研攻关,有力提升了该校在稀土领域的特色战略优势,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稀土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攻克关键技术

解决“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稀土、钨、铜、锂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高精尖缺”集成和应用,以高端产品和终端应用为主攻方向,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先后形成一批填补产业链关键技术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

据该校科技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杨斌教授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红轨”示范线工程,是涵盖稀土永磁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大成者”;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耦合绿色短流程冶金技术,实现了煤炭到氢气再到金属单质的有序转化与多级利用,成功打造出以氢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绿色冶金技术创新链。钟盛文教授团队开发的高比能快充整车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设计出具有高安全性和能实现20分钟快充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成功解决电动汽车产业动力电池面临的安全性和快充技术难题。唐云志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5G通讯用高性能铜箔制备关键技术,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化,替代了5G高频高速铜箔国外进口,促进了我国高档铜箔的产业发展。

随着一批“卡脖子”技术得以攻破,该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近3年,签订校企合作项目合同1000余份,经费突破6亿元,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放眼全国,中科院、西部矿业、铜陵有色、中金岭南、江西铜业、江西钨业等上百家科研院所和大中型有色金属、钢铁企业,均与江西理工大学有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花红遍大江南北。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7 - 03
    点击次数: 5
    来源:X-MOL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需要同时优化 SmCo5 中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稳定性。虽然单元素掺杂可以增强特定的磁性能,但它往往无法协调多个性能指标,例如磁化强度、各向异性和结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来研究 12 种双元素掺杂构型,涉及在 SmCo5 中最佳 Co 晶格位点取代的 Mn、Fe、Ni 和 Cu。对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特性(包括取代能、电荷密度差...
  • 2025 - 07 - 03
    点击次数: 5
    来源:X-MOL这项工作通过使用简单的 Er69Fe31 合金添加剂报道了重稀土元素 Er 对 Nd-Fe-B 磁体的影响,该添加剂比 Dy 和 Tb 元素便宜得多。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 Er69Fe31 添加量,在磁性能最小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耐腐蚀性。主要原因是 Er 元素部分取代了主相晶粒边缘的 Nd 元素,形成了低 HA 的 (Er,Nd)2Fe14B 壳层,导致矫顽力降低。然而,耐腐蚀性...
  • 2025 - 07 - 02
    点击次数: 29
    来源:X-MOL在网格化学合成领域,高连接框架材料的精准构筑一直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拓扑网络理论作为指导材料设计的关键工具,为高连接框架材料的定向合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在以往的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利用高连接的锆簇(Zr6)和稀土簇(RE9),或者是高连接的金属有机多面体(MOP)去构建了一系列的高连接金属有机框架,包含了(4,12)-连接的shp和ftw网络、(6,12)-连接的alb网...
  • 2025 - 07 - 02
    点击次数: 33
    来源:X-MOL源自荧光团和 Ln3+ 的光致发光,构建了荧光团在镧系金属有机框架 (Ln-MOF) 中的封装,有助于 Ln-MOF 具有迷人的比例发光传感性能。本文为 3D Eu (III) MOF {[(CH3)2NH2]2[Eu2(TPTC)2·(合成了 H2O)2]·2DMF·8H2O}n(Eu-MOF,H4TPTC = 三苯基-3,3“,5,5”-四羧酸)及...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