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近红外量子点荧光粉及其micro-LED应用获进展
日期:
2024-04-08
浏览次数:
98
近红外发光(NIR,700-2500 nm)微二极管(micro-LED)在生物传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遥感和光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传统近红外荧光粉存在颗粒尺寸大、发光效率低、发光稳定性差或含重金属有毒元素(Cd2+和Pb2+)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micro-LED领域的应用。因此,发展一类无毒高效的近红外纳米荧光粉具有重大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的陈学元团队涂大涛研究员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成功研发出CuInSe2:Zn2+(CISe:Zn2+)基高效近红外量子点荧光粉,并首次将其应用于micro-LED(图1)。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设计CISe: Zn2+纳米晶中的Cu/In和Zn/In组分比,实现了发射峰从750 nm至1150 nm的宽范围调控;包覆ZnSe壳层后,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近红外绝对量子产率高达92.8%。基于此,团队制备了光转换mini-LED,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实现了量子点在封装胶中的均匀分散,有效避免了聚集荧光猝灭问题,近红外辐照通量高达88.7mW@350mA,为目前已报道无毒近红外量子点光转换LED的最高值。同时,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双85老化(85 ℃和85%的湿度)72小时后,可维持94.5%的发光效率;25-150 ℃循环变温10次之后,仍能保持初始发光效率的98.2%。 进一步地,团队与福州大学合作,利用电流体喷印技术,将CISe:Zn2+@ZnSe荧光粉应用于近红外micro-LED。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证实所制备的微发光阵列形状规则、尺寸可调,无咖啡环和拖尾等现象;特别地,蓝光芯片点亮后,阵列发出很强的近红外光信号,发光像素点直径最小为3.7 μm,远优于目前商业化喷墨打印水平(10-30 μm)。基于该量子点荧光粉的优异性能,团队喷印出10 × 10 mm的图案,局部放大的阵列呈现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图2)。该工作为开发高效近红外纳米荧光粉及其micro-LED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发展近红外微纳器件和柔性电子设备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成果以Near-Infrared Nanophosphors Based on CuInSe2 Quantum Dots with Near-Unity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for Micro-LEDs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DOI: 10.1002/adma.202311011)。
Hot News
/
相关推荐
2025
-
05
-
01
点击次数:
26
上海市稀土协会恭祝广大劳动者五一劳动节快乐!
2025
-
05
-
01
点击次数:
30
上海市稀土协会恭祝广大劳动者五一劳动节快乐!
2025
-
04
-
30
点击次数:
40
2025年4月3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上海市催化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杨为民,在上海石化院热情接待了联盟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所所长郭杨龙等一行人员并座谈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郭杨龙秘书长首先就催化联盟去年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方向作了汇报,包括召开理事会布置相关工作,编写催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在工博会新材料展上召开新品发布会等,今年将继续围...
2025
-
04
-
30
点击次数:
40
2025年4月3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上海市催化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杨为民,在上海石化院热情接待了联盟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所所长郭杨龙等一行人员并座谈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郭杨龙秘书长首先就催化联盟去年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方向作了汇报,包括召开理事会布置相关工作,编写催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在工博会新材料展上召开新品发布会等,今年将继续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