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缺陷鉴别和调控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24-10-22
浏览次数:
132
铜锌锡硫硒(Cu2ZnSn(S, Se)4,CZTSSe)太阳能电池因其组成元素丰度高且无毒、工业兼容性好等优点,为实现大规模、低成本薄膜光伏应用提供了重要路径,吸引了广泛关注。然而,CZTSSe材料的多元组分使其表现出复杂的原子自掺杂和缺陷特性,导致电池器件电荷非辐射复合和光电转换效率损失。通过缺陷调控实现电池效率提升面临重要挑战。一方面,电池器件电荷损失的微观路径及相应的缺陷在实验中尚未被准确鉴别;另一方面,CZTSSe的结晶和缺陷形成主要受与动力学相关的固态非均相反应控制,传统热力学调控途径难以有效抑制电池缺陷。因此,精确识别缺陷类型、全面理解缺陷形成机制以及有效调控缺陷形成过程,是当前CZTSSe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需求。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孟庆波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关联分析的缺陷鉴别新方法,并开发了多元合金化辅助的动力学调控方法来抑制CZTSSe中深缺陷的形成,从而显著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首先通过器件模拟实现了电池性能参数与缺陷类型的直接关联,并通过数据累积分析识别出SnZn给体型缺陷是CZTSSe中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缺陷。进一步发现,在CZTSSe的多步结晶反应过程中,缓慢且不完全的Sn/Zn阳离子交换是导致该缺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基于此,采用多元素合金化策略,通过异质元素掺杂降低金属-硒(硫)键强度和中间相稳定性,从而降低结晶过程中的阳离子交换能垒,加速离子交换,抑制反位缺陷形成。这一策略显著降低了CZTSSe光吸收层中由深缺陷引起的电荷损失,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14.6%。总的来说,这项工作提出了缺陷鉴别的新方法,建立了缺陷形成与材料微观结晶过程的相关性,并探索了一种调节缺陷形成过程的多元合金化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也为其他化合物晶体材料的缺陷鉴别和调控提供了更多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nary alloying for facilitated cation exchange and suppressed defect formation in kesterite solar cells with above 14% certified efficiency”为题发表于Nature Energy,物理所石将建副研究员、王金琳博士、周家正博士及北京大学孟繁琦博士为论文共同一作,物理所孟庆波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的支持。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4-01551-5。
Hot News
/
相关推荐
2025
-
07
-
03
点击次数:
11
来源:X-MOL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需要同时优化 SmCo5 中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稳定性。虽然单元素掺杂可以增强特定的磁性能,但它往往无法协调多个性能指标,例如磁化强度、各向异性和结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来研究 12 种双元素掺杂构型,涉及在 SmCo5 中最佳 Co 晶格位点取代的 Mn、Fe、Ni 和 Cu。对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特性(包括取代能、电荷密度差...
2025
-
07
-
03
点击次数:
11
来源:X-MOL这项工作通过使用简单的 Er69Fe31 合金添加剂报道了重稀土元素 Er 对 Nd-Fe-B 磁体的影响,该添加剂比 Dy 和 Tb 元素便宜得多。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控制 Er69Fe31 添加量,在磁性能最小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耐腐蚀性。主要原因是 Er 元素部分取代了主相晶粒边缘的 Nd 元素,形成了低 HA 的 (Er,Nd)2Fe14B 壳层,导致矫顽力降低。然而,耐腐蚀性...
2025
-
07
-
02
点击次数:
35
来源:X-MOL在网格化学合成领域,高连接框架材料的精准构筑一直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拓扑网络理论作为指导材料设计的关键工具,为高连接框架材料的定向合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在以往的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利用高连接的锆簇(Zr6)和稀土簇(RE9),或者是高连接的金属有机多面体(MOP)去构建了一系列的高连接金属有机框架,包含了(4,12)-连接的shp和ftw网络、(6,12)-连接的alb网...
2025
-
07
-
02
点击次数:
39
来源:X-MOL源自荧光团和 Ln3+ 的光致发光,构建了荧光团在镧系金属有机框架 (Ln-MOF) 中的封装,有助于 Ln-MOF 具有迷人的比例发光传感性能。本文为 3D Eu (III) MOF {[(CH3)2NH2]2[Eu2(TPTC)2·(合成了 H2O)2]·2DMF·8H2O}n(Eu-MOF,H4TPTC = 三苯基-3,3“,5,5”-四羧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