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会员 Teacher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东华大学

日期: 2019-01-21
浏览次数: 17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经过66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从建校之初的一所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法自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国家、上海和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8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基本情况: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同时设有13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14267人,研究生7330人,其中博士生1022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023人,各类留学生4788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111人。全校教职工共2144人,专任教师1296人,其中专职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近900名。

  教育教学:学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实施“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等多元选拔体系以及“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选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建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东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成立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上海市实践育人创新基地、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上海市大学生创客联盟和“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尚创汇”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2017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基于易班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和“最佳学研促进奖”。

  学科科研:2017年,我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近年来,学校持续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前茅,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数学)。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纺织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专业通过专业认证。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近两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系列航天员专用服装研发、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三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和“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持续开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两度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东华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出访任务。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之间建立人员、信息、教学和科研成果常态化交流机制,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开拓资助渠道,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举办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尚流行变迁研究项目、举办中肯纺织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努力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校园环境。此外,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新时代,新作为。展望未来,东华人以改革再出发的豪迈,以建设“特色东华”、“紧凑东华”、“精致东华”的美好愿景为激励,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跟上海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按照"12345"内涵建设和"12211"外延拓展思路,努力“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2018年8月修订)

相关推荐
发布时间: 2018 - 08 - 18
上海和利稀土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投资多元化的国际化公司,产业包括稀土、金融、农业、健康等领域。在稀土领域,公司已经完善全球化稀土产业链的布局。公司在海外投资多个稀土矿产资源和稀土金属厂,公司在中国投资原矿稀土冶炼分离厂、废料回收稀土冶炼厂和下游应用的三基色荧光粉工厂,正在建立和布局高科技陶瓷材料、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用磁钕铁硼产业。  公司从2005年开始投资海外的稀土矿产资源。于2007年成立稀土金属厂(越南和有信新材料投资有限公司),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金属加工厂,工厂生产规模为5200吨/年,达产后生产规模将超过7000吨/年。  公司在稀土选矿、冶炼分离、电解金属及稀土荧光材料开发领域具有较先进技术优势,联手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多项技术获得国家表彰,并申请多项专利技术。  公司是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理事级单位及上海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级单位,多次接待国家相关部委及省市领导实地考查调研;2010年9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参观了龙南县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和江西和泰新光源材料有限公司,调研稀土行业发展规划及实施状况。  公司的合作伙伴遍布全球,绝大多数伙伴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如中铝公司、中国北方稀土、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中国南方稀土、日本上市公司等等。  公司已经投资多个基金和稀土产品交易所,并在综合农业及健康养生领域也有相应的产业拓展。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基金的投资,拓展了公司在金融领域业务;在全球稀土最具影响力的交易所的投资,将提升公司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公司在种植、养殖农业园林领域进行投资,且正在打造养生、养老等健康产品。  公司秉承“和信为本、创新为上、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致力实现企业发展、伙伴共赢的经营理念;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发挥贸易优势,做大做强,努力打造出一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质高效的稀土...
发布时间: 2018 - 09 - 26
上海纳杰电气成套有限公司是于2002年6月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职工24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的科技管理人员90多人,专业从事科研开发人员50多人,公司现有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拥有从美国、德国、日本引进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七大件和全套生产设备,同时还拥有国内第一套开关柜装配自动生产流水线,实现了专业化、自动化、连续化的精益生产管理。公司专业生产高、低压成套电气设备,是上海市电力公司的设备入网单位,并且是上海电力行业协会和电器行业协会的成员单位。 近年来,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先后开发新品十几项,并申报19项国家专利。公司建立了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3”低压产品认证,并有十一只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有多个产品被上海市电器行业协会评为名优产品,公司主导产品——E-1智能配电柜,被评为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新产品,并在2006年首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铜奖。同时公司被市科委评为2005年度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100强。2007年纳杰产品获得上海名牌产品和上海市自主创新品牌称号,2008年荣获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2009年获得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09年获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坚持学习、创新、超越的公司理念,不断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公司结合市场需求,逐步形成高新化、智能化、小型化、成套化的产品特色,为2010年世博会提供一个优良的供电环境和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作出我们的贡献,努力实现公司的宗旨:诚信在纳杰,满意给客户。
发布时间: 2019 - 01 - 30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并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2016年QS世界排名中名列国际第31名,国内第2位。  近年来,学院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勇于开拓创新,面向学科世界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术队伍,组成了十三个各有特色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300人规模,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特聘学者6名、长江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学院在校生约为1500人,其中,本科生约560人,硕士研究生约470人,博士研究生约360人,工程硕士约150人。学院目前占地面积为45500多平方米,拥有9栋综合性办公及试验楼组成的材料楼群,建筑面积达到40000多平方米。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4
上海大地熊永磁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门从事产品销售,公司技术创新重点面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稀土永磁行业发展制高点,围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绿色高效防护、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等开展研究工作,突破了一系列稀土永磁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拥有1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发表了多篇论文。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