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来源:央视新闻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消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量子信息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对多体量子导引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即其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24日发表在国际知名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三体量子系统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种现象违背了传统的单配性关系,证实了多体量子导引的共享性质。研究组通过对处于W态(一类多体纠缠态)的三体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展示了不同的量子导引架构。利用所证实的多体量子导引非单配性的共享关系,研究组进一步实现了三体真纠缠的实验验证。与常规方法相对比,这种检测方法只需要更少的测量资源,展现了其高效性。这项成果展示了量子导引在多体系统中丰富的关系结构,加深了对量子导引物理概念的理解,对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工作为基于量子导引单配性的信息协议提供了全面的分析视角,在多用户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的搭建、多体纠缠检测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的支持。中科大首次实现芯片集成的冷原子磁光阱系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信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与卢征天教授合作,在芯片化冷原子系统上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邹长铃课题组将独立设计的磁场芯片与光栅芯片结合,实现了...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8
浏览次数:7
来源:科学网中国空间站太空科学实验进展顺利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承担着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组织等,空间站上的所有科学实验柜也都在这里集成、联试。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我现在就是在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的其中一个集成大厅,在我身旁就是无容器实验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科学实验设施,它和此时此刻在太空中、中国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设施几乎是一模一样。在空间站,航天员可以通过操作,把材料的样品放入到轴心机构,从而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总体主任设计师 于喜河:我们之前通过“神十二”下行了一盒金属锆材料的样品,开展了成分以及一些其他物性的研究之后,还是有一些新的发现。据介绍,空间应用系统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部署了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等两个大型研究设施,发射至今,顺利完成功能测试,获取高质量的在轨测试和应用数据,并开展了测试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总体主任设计师 于喜河:首批的实验项目包括像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比如说用于制造激光器的材料,还有特种材料,比如说高反射率的镧钛玻璃,这些实验样品已经都在天上了,目前我们第一盒样品已经加载上去,我们看到大屏幕现在做的,正是开展的这其中的一项实验。中国空间站将支持大规模科学研究今年,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都将发射升空,这两个实验舱将搭载...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8
浏览次数:4
来源:科学网近日,科学家研究发现基于稀土铕的新材料,具有开拓光量子系统的潜力。在量子系统中,材料与光交互的能力将提供重要作用,例如应用于远距离通信和开发光量子计算机。然而,要找到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光量子特性的材料非常困难。此次,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化工学校的科学家展开合作研究,成功证明了铕分子晶体在量子通信和处理器方面的价值:铕分子晶体具有超窄的光学跃迁,可以实现与光的最佳交互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为了执行量子计算,一个量子比特的叠加状态必须持续一段时间,这称为相干时间。核自旋在分子中可以使量子叠加态具有较长的相干时间,因为核自旋可以较好地屏蔽环境干扰,保护量子位免受环境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能够存储、处理和传输量子态,”斯特拉斯堡大学欧洲量子科学中心(CESQ)Mario Ruben教授说,“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新材料:包含核自旋的铕分子。铕属于稀土金属。”据悉,稀土晶体具有出色的光学与自旋特性,但它们在光子器件中的集成十分复杂。一般分子系统要么缺少自旋,要么光学线宽太宽,无法在自旋与光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因此,研究人员通过稀土离子和分子体系结合生成铕分子晶体,以突破这一困难。铕分子晶体的光学线宽极窄,只在几万赫兹范围内,比其它分子系统都更窄。团队利用这一特性演示了在铕分子晶体...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5
浏览次数:14
来源:Phys.org华沙大学、军事技术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调谐微激光器,发射两束光。prof说,这些光束是圆偏振光,并且指向不同的角度。JacekSzczytko来自华沙大学物理系。这种成就是通过在微腔表面创建所谓的持续自旋螺旋来实现的。结果已发表在《应用物理评论》上。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科学家们用掺杂有机激光染料的液晶填充光学微腔。微腔由两个相互靠近放置的完美镜子组成——距离为2 ~ 3微米——这样在内部就形成了驻波。反射镜之间的空间填充了一种特殊的光学介质-液晶,并采用特殊的反射镜涂层来组织。华沙大学物理系的第一作者Marcin 穆申斯基说:'液晶的特征是其分子被拉长,具象地说,它们被'梳理'在镜面上,能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站立,同时也能翻转其他分子填充腔体。'当传播波的电场沿分子振荡,当振荡垂直于分子时,腔内的光以不同的方式与分子相互作用。液晶是双折射介质——它可以用两个折射率来表征,它取决于电场振荡的方向( 即所谓的电磁波极化 )。军工大学获得的激光微腔内部分子的精确排列,导致腔内出现了两个线偏振光模——即两个线偏振相反的驻波光。电场改变了光腔内分子的取向,从而改变了液晶层的有效折射率。因此,它控制了所谓光路的长度- -腔宽与出射光能量(颜色)所依赖的折射率的乘积。其中一个模式没有随着分子的转动而改变其能量,而另一个模式...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4
浏览次数:14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