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文豪团队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Bert M.Weckhuysen合作,设计并构筑具有金属—酸“限域毗邻”结构的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实现了无溶剂体系下由纤维素醇解平台分子乙酰丙酸乙酯“一锅法”高效制备戊酸酯类生物燃油的新路线。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非粮生物质是一种优质和丰富的可再生碳质资源,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生产燃料和化学品。木质纤维素衍生的戊酸酯类生物燃油因其优异的油品性能和兼容性,被认为是新一代高性能生物燃油。制备该生物燃油对减少传统非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依赖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双功能催化剂的精准构筑和活性位协同作用机制是生物质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其在生物质催化转化领域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于,催化剂合成中往往缺乏在纳米尺度的双功能活性位的精准构筑及其协同作用机制,基于低反应底物浓度的高性能在生物质催化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应用,以及极易忽略的生物质转化过程中液相水热等苛刻环境中的催化剂稳定性等问题。该研究发展出Y型分子筛限域的钌基双功能催化剂,结合多种光谱和电镜表征、探针分子实验证实了金属—酸活性中心在分子筛内部“限域毗邻”结构的精准定制。在催化剂性能上,对比不具备金属—酸活性“限域毗邻”结构的其他金属/分子筛或金属—分子筛简单机械混合的双功能催化剂,优选催化剂...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2
浏览次数:15
来源:cnBeta.COM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研究人员在罗切斯特大学激光能量实验室(LLE)的Omega激光设施中探索了冲击压缩钽的高压行为。这项工作显示,钽在高压下没有遵循预测的相变,而是保持体心立方(BCC)相,直到熔化。这项工作的结果在《物理评论快报》的一篇论文中有所介绍,重点是研究人员如何在纳秒时间尺度上研究钽在多兆巴压力下的熔化行为。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Rick Kraus说:“这项工作为材料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如何熔化和反应提供了一个改进的物理直觉。这些技术和改进的知识库现在正被应用于理解岩质行星的铁核如何凝固,同时也被应用于更多与程序相关的材料。”Kraus表示,这项研究解决了关于钽的高压和高温相图的长期争议,表明BCC是高压下的稳定相,而且熔融曲线比以前的许多测量结果更陡峭。除了钽的相图本身的科学重要性之外,这项工作是开发动态压缩平台以准确约束熔化和凝固过渡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这些努力有助于确保研究人员在预测动态事件的结果时正确地模拟这些过渡。这项工作代表了在极端条件下对材料进行原位表征的新前沿。在以前的实验中,冲击压缩下的熔化是通过冲击速度或光学特性的不连续变化来间接推断的。该研究的共同作者Federica Coppari补充说:“能够‘观察’结构从固体到液体的转变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随着研究人员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和短时标的实验中对熔体的明确测定...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2
浏览次数:3
来源:中国科学报最近,马斯克宣称特斯拉将出品“人型机器人”的消息受到关注。不管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到底如何,只要是个机器人,它就不光要有人的外形,关键还得像真正的人一样拥有触觉、温觉和痛觉——它需要有感觉的皮肤。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让一只人手模型摆出不同的手势,贴在模型上的传感芯片感受到了手指的关节活动。这是该所研究员赵永生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最新款人造光子皮肤。这项工作首次提出用柔性有机激光材料制备出具有传感功能的激光阵列的思路,并发展了“双层电子束直写技术”实现了这一思路,创新性地设计出“三维支撑性微盘结构”,最终展示了其类皮肤的机械传感应用。近日,这项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采用新材料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增强现实、义肢、仿生机器人……许多酷炫的新科技都需要模仿或者增强人的皮肤功能,“人造智能皮肤”前景光明。当前,继利用柔性电子学原理设计的人造智能皮肤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后,柔性光子学原理成为吸引科学家关注的新方向。“光子学有非侵入性、超灵敏性、无电磁干扰以及并行处理等优点,有望进一步推进人造智能皮肤的发展。”长期致力于有机激光材料研究的赵永生告诉《中国科学报》。据了解,有机激光材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材料,在受到激发时会“升级”成“激发态”,产生激光信号。同时,有机材料具有柔性、结构可设计等优势。因此,用这类新材料制备人造光子皮肤成为一项绝佳选择。前期...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1
浏览次数:11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观察2021上海企业百强榜系列榜单今天揭晓,与往年不同,一张全新的榜单——2021上海新兴产业企业100强首次亮相。上海市稀土协会会员单位,034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36上海华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063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榜!近年来,上海城市经济加快转型进程,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商平台等行业中已成长出不少大型企业,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2021上海新兴产业企业百强榜,以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为标准,筛选确认是否新兴产业企业属性,通过征集企业申报的形式搜集企业经营数据,以营业收入的高低排定排行榜的名次。上榜的100家企业涵盖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9个大类。数据显示,新兴产业百强2020年的营收总额8954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是上海企业百强的四倍,美团、欧冶云商、上海汽车集团(母公司)、拼多多、上海钢联位列营收前五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汽集团(母公司)统计的是其新能源汽车营收数据。据统计,2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集成电路制造龙头企业中芯国际不仅营收增长将近25%,净利润增长更是超过200%;传感器龙头企业韦尔股份营收增长超过40%,净利润增长也超过280%...
发布时间:
2021
-
08
-
31
浏览次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