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近年来,作为光伏领域的新兴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优异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低温溶液加工特性,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战略制高点。然而,如何在保持高转换效率的同时,确保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始终是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应用的重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梁超研究员(杨生春和杨志懋教授团队)通过分子界面工程,首创了一种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Nd@C82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耦合结构,对钙钛矿层进行原位封装,有效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所制备的倒置型钙钛矿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分别为26.78%(0.08cm2)(认证值为26.29%)和23.08%(16cm2,模块),在湿热测试条件(ISOS-D-3标准)下经过1000小时效率仍保持在99%以上。这一创新成果揭示了一种分子界面极化调控新机制,将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设计开发提供新路径。该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利用内嵌金属富勒烯分子Nd@C82作为电磁耦合传输介质,可通过界面极化增强电子提取能力和效率,进而耦合聚合物PMMA使该界面兼具了优异结构保护性能和超快电子选择传输特性,确保了电池中均质且超快电子提取,从而兼顾超快电子提取和原位封装的特点,促进均匀的电子提取并抑制离子相互扩散,最终显著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下的PCE和运行寿命,拓展了其在户外...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9
浏览次数:63
来源:上海大学理学院近日,理学院曹世勋教授科研团队在量子相变研究领域取得最新国际合作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Observation of the Magnonic Dicke Superradiant Phase Transition”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该研究由曹世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联合美国莱斯大学Junichiro Kono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上海大学博士后马小璇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杨婉婷为共同作者。这是继2018年曹世勋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国际合作论文后关于量子相变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量子相变是一种在极低温度下发生的相变,与传统的热力学相变不同,它是由量子涨落而非热扰动驱动的。超辐射相变(SRPT)作为量子相变的一种,长期以来一直是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在实际材料中的观测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项研究中,国际科研团队围绕上海大学课题组的高质量反铁磁稀土正铁氧体ErFeO3单晶材料,通过太赫兹和吉赫兹磁光谱学实验,成功观察到了SRPT的关键特征——两个自旋-磁子杂化模式在临界点的拐点和软化。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SRPT在热平衡条件下的存在,也为理解量子多体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发现,在ErFeO3中,Fe3+磁子模式和Er3+自旋之间的强耦合,使得系统在...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8
浏览次数:124
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按照发光机理,稀土配合物主要分为f-f跃迁发光和d-f跃迁发光两大类,分别对应稀土离子的电子从4f激发态能级跃迁至4f基态能级和5d激发态能级跃迁至4f基态能级。近年来,d-f跃迁发光的稀土Ce(III)、Eu(II)配合物因其激子利用率高达100%、发光颜色可调、激发态寿命较短等特点,在照明、显示、成像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d-f跃迁发光稀土配合物中电子从5d激发态能级到4f基态能级跃迁这一基本发光机制已为人熟知,但其中的具体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为了充分挖掘稀土配合物的潜力,拓展其在更多新领域的应用也显得至关重要。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志伟/卞祖强课题组在稀土配合物发光研究领域取得了两项阶段性进展,分别揭示了稀土配合物发光新机制和新应用。新机制:Ce(III)配合物的双延迟二重态发射该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Ce(III)配合物(Ce(PhCOPhTp)3),展示了双延迟二重态发射(Double Delayed Doublet Emission,DDDE)的发光新机制。通过巧妙地设计具有两个三重激发态发射的配体,成功构建了二重激发态(D1)和两个三重激发态(T1, T2)能量相近的Ce(III)配合物Ce(PhCOPhTp)3。研究发现,Ce(PhCOPhTp)3在室温下表现出三指数衰减寿命(9 ns、216 ns和580 ...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8
浏览次数:108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电介质电容器具有非常高的功率密度和超快的充放电速率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脉冲电源系统等众多领域。但是其低能量存储密度(Wrec)及低充放电效率(h)严重阻碍了它们在电子器件小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方面的发展。NaNbO3(NN)基陶瓷材料,作为无铅反铁电体系的代表,由于其宽带隙(~ 3.45 eV)、高极化强度(~ 40 mC·cm-2)和小体积密度(~ 4.55 g·cm-3),在储能电容应用领域表现卓越。本工作中提出在反铁电NN体系中引入铁电相,打破长程有序的反铁电宏畴,降低畴之间的翻转势垒,从而提高弛豫特性,进一步优化能源存储性能的研究思路。本工作中首先采用相场法模拟了(1-x)NaNbO3-xBi(Ni0.5Hf0.5)O3(NN-BNH)二元体系中微观极化矢量的排布和宏观电滞回线的变化,发现随着客相BNH掺杂含量的增加,长程有序2×2正交反铁电极化调制结构被逐渐打破成定向纳米畴,同时伴随着剩余极化的大幅度降低(如图1左图)。其次,球差电子显微镜(STEM)表明NN基体系中存在O型极性纳米微区,大量具有多个局域无序特征的极化基体有助于不同尺寸的O型纳米结构畴之间的过渡,类似于雪泥状极性结构,且0 ~ 120°范围内的极化矢量占比为88.3%,远高于其它角度范围(120 ~ 360°)的11.7%,因此将其...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7
浏览次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