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快光学交流平台高功率、少周期驱动激光器可以应用于电子加速、极紫外相干衍射成像和瞬态吸收光谱以及孤立阿秒脉冲的产生。目前少周期光源的获得主要有参量放大或者利用空芯光纤进行非线性压缩这两种方式,但二者都无法获得千瓦量级的少周期激光光源。多通腔压缩具有效率高、光束稳定性好的优点。最近,德国Jena大学课题组利用两级多通腔对平均功率500W的1mJ脉冲进行压缩,产生了高功率少周期脉冲。图1为实验装置。由16根掺镱光纤相干合成的啁啾脉冲光纤放大器,产生了500kHz、1mJ、200fs的脉冲光。在第一个充满氩气的Herriott多通腔中,通过非线性光谱展宽和啁啾镜压缩使脉冲持续时间减少到31 fs(如图2)。被压缩后的脉冲随后进入另一个由13个直径为1英寸的介质增强镀银硅反射镜组成的多通腔,反射镜曲率为1m,被固定在两个相距1.95m的阵列架上,阵列架的衬底接有水冷。反射镜上的介质增强银涂层在不引入显著色散的情况下避免了过多的反射损耗和热负荷。反射镜的衬底材料为单晶硅,具有低膨胀和良好的导热性,可以有效冷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吸收引起的热像差。激光在二级多通腔内13次经过焦点,腔内宽带高反射率的银镜使得光谱展宽至750nm至1300nm(如图3),随后通过三个楔形镜将绝大部分光引出,测量其功率为388w,该多通腔的效率高达82%。其余光通过石英玻璃窗口引出,通过D扫描测量可得其脉宽为6...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7
浏览次数:9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哈尔滨9月15日电 (记者 史轶夫)黑龙江大学15日发布消息,该校许辉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纳米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配体对纳米粒子发光性质的长距离(约5纳米)调控作用,并揭示了基于配位场作用的纳米粒子表面电子态重构机制,为基于配体工程的杂化纳米发光材料构建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全新思路。超小稀土掺杂纳米发光颗粒具有发光色纯度高、谱带多、范围广、稳定性高等优点,在超分辨显示、远程诊疗、生物标记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小尺寸纳米颗粒往往遭受严重的表面猝灭作用,限制了这类材料在低浓度和高分辨率环境下的应用。通常认为,颗粒表面的有机配体可以通过物理阻隔的方式抑制表面猝灭。这种认识大大限制了从配体功能化的角度发展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光学体系。因此,对此类纳米材料表面猝灭机制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该团队发现通过具有特殊配位模式的有机配体,可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长程场作用,从而激活表面被猝灭的发光离子,优化纳米颗粒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从而大幅度增强上转换发光。这一效应可将10纳米尺寸内的纳米颗粒发光强度增加超过3000倍。这一结果表明配体对纳米颗粒表面电子态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颠覆了只考虑配体物理阻隔作用的传统认识,形成对配体作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全面理解,为超小纳米颗粒在生物、显示、防伪和探测等诸多国民科...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6
浏览次数:8
来源:维科号TopGaN是一家总部位于波兰的专门生产氮化镓(GaN)激光二极管的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可用于许多新兴量子技术应用的新型光源。该公司的Stephen Najda在SPIE的欧洲安全+国防数字论坛上介绍了最新进展的结果,并称其最新设备是冷原子传感器的“关键驱动器”(key enablers)。这是因为蓝色和近紫外光谱中特定波长的光子,与一些适合于冷原子设备的化学元素的电子跃迁相匹配——特别是锶、镱、铷和镁。这意味着线宽(linewidths)足够窄的光源,可以用来冷却这些原子和离子,达到量子传感所需的超低温温度。Najda表示,TopGaN已经开发出基于GaN合金的脊波导激光二极管,可以封装成紧凑、可靠的源,可以大规模生产,因此成本较低。Najda与英国的合作者,包括先进的半导体晶圆代工Sivers Photonics、格拉斯哥大学和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正在研究两种方式来提供所需的窄线宽:一种是使用扩展腔设计,而第二种方法是基于分布式反馈(DFB)配置。该团队已经制造出了461nm波长的源,这种波长适合于冷却锶原子。Najda表示,这些设备对于量子重力传感器未来投入商业化运行将非常助益的,量子重力传感器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勘探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以及量子重力传感器的地下成像。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是英国国家量子技术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在光学时钟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专业...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6
浏览次数:1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基于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的传感体系是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如何有效整合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的优良性质,是发展高灵敏纳米生物分析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化科院王兆寅副教授所在课题组探索调控纳米材料光学行为的新方式,构建高性能纳米生物传感体系,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该课题组在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三角片(Ag NTs)的过程中引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显著提升了Ag NTs的形貌和稳定性,为改进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提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利用DNA实现Ag NTs的可控后塑形,发展量化DNA介导异向金属纳米材料形貌演变的光谱方法。利用两种核酶改变后塑形的效果,通过消光光谱波峰位置的移动,实现核酶的定量分析。相关成果以“Spectrum-Quantifie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Enzyme-Protected Silver Nanotriangles by DNA-Guided Postshaping”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的旗舰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南师大研究生李俊瑶,通讯作者为南师大化科院王兆寅副教授和戴志晖教授。此外,该课题组在银/碘化银纳米三角片的内部引入金核(Au@Ag/AgI NTs),强化等离子激元共振能量...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5
浏览次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