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选择性发射体是决定放射性同位素热光伏(RTPV)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关键部件之一。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发射率、高光谱效率和优异高温稳定性的选择性发射体可以有效提高RTPV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服役寿命。为了调节选择性发射率和光谱效率,制备了一系列与GaSb半导体匹配的Er(Ta1-xNbx)O4 (0≤x≤0.2)选择性发射体。所制备的Er(Ta1-xNbx)O4 (0≤x≤0.2)在选择性波段(1.40~1.60 μm)具有高发射率(49%~93%)、高光谱效率(59.46%~62.12%)且在1400 ℃下表现出优异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在B位掺杂Nb5+改变了Er3+周围的晶体局部结构对称性,促进了Er3+的f-f跃迁,提高了选择性发射性能。另一方面,在B位掺杂Nb5+离子还可以改变禁带宽度和氧空位浓度,从而抑制非选择性发射率。通过选择性发射率的提升和非选择性发射率的降低成功实现选择性发射体光谱效率的提升。因此,通过组分设计可以有效提高Er(Ta1-xNbx)O4 (0≤x≤0.2)的选择性发射率和光谱效率,为开发放射性同位素热光伏系统用选择性发射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在深空深海等极端环境下,核电池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太阳能实现长时间电力供给。随着深空深海探测任务的不断深化,放射性同位素热光伏电池(RTPV)成为有潜力实现千瓦级大功率输出的核电池首选。目前,...
发布时间:
2025
-
04
-
24
浏览次数:70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吕红金课题组在多金属氧簇导向的银团簇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Wearing Gigantic Silver Armor on Transition-Metal-Containing Polyoxometalates: Formation of Supertetrahedral Intercluster Compound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北京理工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吕红金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冯业芹为论文第一作者。此项研究受到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支持。近年来,多金属氧簇(Polyoxometalates, POMs)作为一种大尺寸阴离子模板,因其独特的结构导向能力,在构建POMs模板化银团簇(POMs@Agₙ)领域备受关注。POMs模板不仅能诱导高核银团簇形成美观的几何构型,还可赋予其独特理化性质。此外,POMs模板可通过失去或得到构筑块结构单元发生结构异构化转化,进而形成新型簇间化合物。从银壳结构类型看,目前已报道的POMs@Agₙ簇大多为闭壳结构(Type I)。相比之下,非闭壳结构的POMs@Agₙ簇仅占少数。创新性策略之...
发布时间:
2025
-
04
-
24
浏览次数:67
来源:科学网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因其在三维显示、数据存储、加密技术和手性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传统CPL材料大多基于有机荧光分子或溶液态发光体系,这类材料在制备与应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合成工艺复杂、发光效率低、波长调谐受限及稳定性欠佳等。固态材料虽能提升稳定性,但聚集诱导猝灭效应常导致发光效率显著降低。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瓶颈,开发兼具高效发光、全彩可调与高稳定性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已成为发光材料领域的一项挑战。针对上述难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陈学元团队提出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采用“瓶中船”合成策略,巧妙地将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CsPbX3, X = Cl, Br, I)原位封装于手性金属有机框架(L/D-ZIF-8)中,成功制备出全彩可调谐的圆偏振发光材料(L/D-ZIF-8?CsPbX3)(图1)。研究团队借助手性氨基酸共组装的方式,将L/D-组氨酸融入手性ZIF-8框架,构建出具有手性特征的纳米限域空间。这一设计不仅利用手性微环境有效诱导钙钛矿量子点产生显著的圆偏振光学活性,还克服了传统钙钛矿发光材料在卤素阴离子交换、聚集诱导猝灭和稳定性差等固有缺陷。此外,纳米限域空间能够钝化钙钛矿量子点的表面缺陷,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发光性能。利用L/D-ZIF-8作为手性模板和CsPbX3量子点全光谱可调、发射谱带窄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25
-
04
-
23
浏览次数:41
来源:X-MOL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核能因其可持续性、低碳排放和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在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其中239Pu和235U裂变释放的放射性碘同位素(129I和131I)因具有气态迁移性强、生物毒性显著及放射性持久等特性,对生态环境与公共健康造成了长期的风险。因此,开发兼具高效碘吸附能力与稳定储存性能的功能材料,已成为核事故应急处理和核废料安全封存的核心需求。近日,厦门大学龙腊生教授和安徽师范大学庄桂林教授团队合作,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两例84核环状稀土-铝氧簇合物Tb12Al72和Gd12Al72,并系统的研究了其碘捕获与储存性能。该环状团簇展现出独特的微孔环境,表面富含吡啶环与羟基氧原子,可视为由六个{Ln2Al11}截顶多面体笼通过六个五配位的铝离子桥接而成的Zigzag环状结构。通过分子间作用有序堆积,形成了包含贯通一维环状微孔通道的三维超分子网络,是目前报道的最大环状稀土-铝氧簇合物。实验结果表明,Tb12Al72与Gd12Al72的碘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14 g/g与3.1 g/g,接近当前金属团簇中报道的最高值。此外,该簇合物具备优异的长期碘储存能力并可通过简单的溶液洗脱实现碘的完全脱附,同时保持结构稳定性。机理研究表明,吡啶环与羟基氧原子通过与碘分子形成化学吸附作用实...
发布时间:
2025
-
04
-
22
浏览次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