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X-MOL聚氧醛酸盐 (POP) 是经典多金属氧酸盐的延伸。两种最常见的 POP 拓扑结构是纳米星 (Pd15) 和立方体 (Pd12),其中中心腔中的杂金属阳离子可能会影响拓扑选择。在这里,我们结晶了 10 个以镧系元素为中心的苯膦酸盐封端的 POP(YIII、LaIII、CeIII、PrIII、NdIII、SmIII、EuIII、GdIII、YbIII 和 LuIII)和一个以锕系元素为中心的 (ThIV) POP。单晶 X 射线分析显示,大多数 LnIII 倾向于 Pd15 纳米星,而 Yb 和 Lu 倾向于 Pd12 立方体。在 Tb 和 Tm 之间,没有发生单晶生长,这挑战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即拓扑选择完全基于中心金属阳离子的大小。计算支持这个假设;从 Pd15 到 Pd12 的转变作为首选拓扑结构发生在镧系元素的第三季度。另一方面,所有结晶/沉淀的块状材料的 PXRD 表明 Pd15 始终是首选拓扑结构,对晶格的检查表明 Pd15-Na 相互作用可能促进早期结晶,而在 Pd12 晶格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相互作用。电喷雾电离质谱证实,较小的镧系元素 (Yb) 同时存在 Pd12 和 Pd15,较大的镧系元素 (Ce) 仅存在 Pd15,并且在 Tb 和 Tm 之间没有观察到团簇,其中晶体生长也具有挑战性。
发布时间:
2025
-
06
-
18
浏览次数:70
来源:Science Direct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由金属离子/团簇和有机配体组成的金属有机框架 (MOF) 因其极其广泛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包括气体吸附和分离、发光、催化、药物递送等。特别是,MOF 具有多种且显著可调的发光特性,因为它们的发光可能来自各种金属离子、配体分子和/或客体分子。这些发射过程可以局限于一个物质中,也可以由多个物质之间的电荷转移引起。MOF 的可调发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都有很大的前景。在众多发光 MOF 中,镧系元素基 MOF (Ln-MOF) 因其尖锐而独特的发射以及高颜色纯度而备受关注。Ln-MOF 的发光强度与水浓度、重金属离子 (Fe2+铬3+汞2+等)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温度和 pH 值。因此,它们通常用作比率式发光传感器。然而,MOF 的(化学、热和/或机械)稳定性是上述某些应用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因此,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提高MOFs的稳定性,包括从头合成、合成后交换、合成后改性、疏水表面处理和MOF相关复合材料的合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解构或降解的 MOF 具有原始 MOF 的(部分)特性,那么 MOF 的稳定性应该不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Ln-MOF 的发光特性对局部环境(除框架对称性以外的镧系元素离子周围的配位结构)最敏感。因此,如果镧系元素离子的局部环境在破坏或降解过程中保持不变,则可以保持 Ln-MOF 的发光特性。这...
发布时间:
2025
-
06
-
18
浏览次数:85
来源:X-MOL氧还原反应(ORR)在众多能量转化系统中对氧气进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已开发出金属配合物和材料作为ORR催化剂,但研究ORR机制仍具有挑战性。金属超氧氢化物和金属过氧氢化物可能是ORR中的关键中间体,但由于以下原因,对这两种物质及其反应性质的理解仍然不足:(1)这两种物质具有极高的活性;(2)它们存在多种进一步反应和分解的途径。例如,由于结合力较弱,超氧氢容易从金属中心脱离,使得金属超氧氢化物的表征极为困难。此外,金属过氧氢化物可在远端O原子处质子化以进行四电子ORR,或在近端O原子处质子化以进行两电子ORR。即使对于相对简单的两电子ORR,金属过氧氢化物也可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释放H2O2。受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启发,金属卟啉作为ORR催化剂已得到广泛研究。CoII卟啉化合物在均相催化中对O2转化为H2O2具有选择性。尽管已研究CoII卟啉化合物的ORR机制,但CoIII-超氧氢化物[CoIII(O2•H)]+和CoIII-过氧氢化物[CoIII(O2H)]尚未得到明确认识。此外,从[CoIII(O2H)]开始,至少有三种途径可完成催化循环以生成CoII和H2O2:电子转移-质子转移(ETPT)、质子转移-电子转移(PTET)以及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因此,识别[CoIII(O2•H)]+和[CoIII(O2H)]并揭示它们的反应性质对于理解Co催化的O2至...
发布时间:
2025
-
06
-
17
浏览次数:45
来源:ACS Publications工农业活动的迅速扩张导致磷在自然水体中大量积累,导致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风险。为了减轻富营养化,在排放废水之前必须有效地将磷去除至超低水平。无论是工业还是市政,都归入接收机构。在众多处理方法中,吸附因其作简单、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而脱颖而出。目前,镧基材料因其高吸附能力和对磷酸根离子的特异性亲和力,在各种场景中被广泛用作除磷的有效吸附剂,包括工业和市政废水处理,以及受污染的天然水体的修复。过去几十年的广泛研究阐明了磷酸根离子吸附到 La基材料上的机制。主要机制涉及通过配体交换形成球内复合物,以及导致 LaPO4 形成的地表降水或其水合形式 LaPO4·H2O(s)的这些机制的优势是 pH 值依赖性的,配体交换在酸性条件(例如 pH 4)和 LaPO4 下占主导地位在中性 pH 值(例如 pH 7)下有利于沉淀。通常,表面络合不会改变吸附剂的晶体结构,La-P 相互作用的可逆性有助于吸附剂的再生和磷的回收。与此同时,LaPO4 的成立由于其超低溶解度 (Ksp≈10–26),即使在痕量浓度下也能有效去除磷。值得注意的是,La-P 相互作用是时间依赖性的,初始阶段通常涉及内球复合物的形成,随后可能会过渡到 LaPO 的结晶4在延长的反应期(表 S1)。了解这种时间进程对于优化旨在增强磷封存或有效吸附剂再生的条件至关重要。尽管 L...
发布时间:
2025
-
06
-
17
浏览次数:46